农村集体“三资”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是基层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领域。2024年以来,襄城区纪委监委把牢找准各项环节的监督“小切口”,“小细节”,坚持“查改治”一体推进,着力纠治村级财务混乱、集体资产底数不清等乱象,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更加规范、高效,促进基层治理“大提升”。
严查案件线索 找准“三资”管理漏洞
“你单位在督导各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方面还需加大力度,部分地方还存在责任压的不实、问题自查不深入等问题……”这是该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与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进行谈话的一幕。
“约谈是督促,更是关心和保护。我们以此‘小切口’推动干部担当尽责,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持续加压、拓宽渠道严实查找农村集体‘三资’问题线索,查处相关风腐案件,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该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该区建立“区委领衔、纪委主推、部门主责、乡镇主抓”的专项整治推进机制,制定《襄城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整治重点、方法步骤,全链条压实全区7个涉农乡镇(街道)主体责任,督促各涉农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细致盘点、核实、登记、审核农村集体“三资”运行情况,以自查方式发现问题700余条,并摸清130个村社集体“三资”的底数。而后该区纪委监委与区农业农村、信访、审计等部门及“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立线索移送机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向区纪委监委移送线索,共收到超低价发包、超长期租赁、拖欠土地租金、合同不规范等问题1500余条。
“查”实问题更要“督”出实效。该区纪委监委聚焦村组集体经济合同、债权债务等重点工作,对部门移送、信访举报、审计发现等问题进行大起底,并组织案件监督管理、审理、信访及纪检监察室对收集的问题分类别、分领域交叉对比、分析研判,逐条研判“过筛”问题线索,选取未批先建、违规处置集体资产等群众反映强烈、涉及金额大的问题确定为问题线索,采取联合办案、指定办理、提级办理等措施攻坚突破、加快推进,严肃查处了一批侵害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违纪违法案件。截至目前,研判问题线索40余条,25人受到党纪政务处分。
坚持真抓实改 守好农村集体“家底”
“审计发现,卧龙镇某村原村委会主任曾某通过虚假招投标,违规套取村集体资金……”此前,襄城区纪委监委对专项审计移交的一起问题线索进行立案调查。
调查发现,曾某借用某建筑商公司资质进行虚假招投标,通过签订虚假土方合同,让其提供发票来套取村集体资金,用于招待费等不合理开支。最终,曾某受到留党察看二年处分。
“曾某案反映出该村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面存在招投标及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财务人员纪法意识淡薄等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不是个例,各涉农村社普遍存在。”该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我们紧抓共性问题这个‘小切口’,由点及面提出开展管理人员系统培训、分类制定工作指引等相关监察建议,提升‘靶向治疗’质效。”
据悉,该区纪委监委构建“案件查办+纪检监察建议+监督跟进”的监督模式,围绕各涉农村社农村“三资”管理共性问题、被建议单位突出问题,深挖制度漏洞和廉政风险点,提准提实纪检监察建议。同时,采取查阅工作资料、听取情况汇报、实地走访核实等方式,对纪检监察建议的执行情况、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等内容进行动态监督,压紧压实整改责任,做好案件“下半篇文章”。
此外,该区纪委监委会同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等部门制定《襄城区农村集体“三资”清查问题清收整改销号工作方案》,督促各涉农乡镇(街道)制定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由派出纪检监察组与乡镇(街道)纪(工)委联合督办整改进度,并与相关职能部门成立联合监督检查小组,以“四不两直”的方式现场检查问题整改情况,以“过筛子”的方式逐个审查整改完成情况,对整改不合格的退回限期整改。截至目前,已召开问题整改销号会18次,督促2000余条问题整改到位,整改完成率95%。
注重综合施治 织密“三资”监管网络
“现在该公开的都公开了,村干部作风也有了很大改变。”日前,襄城区纪委监委派出第三纪检监察组干部走访欧庙镇某村了解以案促治相关情况时,正在公开墙前查看村务最新情况的村民张某说道。
这是该区激发群众参与监督、织密“三资”监管网的一个缩影,也是该区以“三资”监督“小切口”推动基层治理“大提升”的又一路径。
“村集体‘三资’涉及面广,单靠纪委监委单打独斗很难取得实效,除了加强与职能部门贯通协同,还需发动群众参与,激活基层监督‘神经末梢’。”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该区纪委监委坚持系统观念,从统筹监督力量、深化片区协作、健全制度机制等方面靶向发力,督促各村社积极采取村民小组微信群公示、张贴公示公告等多种方式,主动“晒”出家底,接受群众监督,并邀请村“五老”人员通过列席村“两委”会议、参与项目检查验收、调查研究走访收集民意等方式,对村委会重大决策、村集体“三资”管理、村务财务公开等情况进行监督,有力弥补村(居)务监督短板。对于虚假招投标、超长期超低价发包集体资源等问题,督促各乡镇(街道)建立健全“五必一督”监督机制,农村资产资源发包必须定底价、定年限、有合同、上交易平台、全公开、党委全程监督。截至目前,已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在资金、组织财务、交易程序等方面健全完善管理制度12项,270余份涉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合同得以完善。
此外,该区纪委监委依托湖北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系统平台,通过实地核查、专项检查、联合督导、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经营性收入和支出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查询分析,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透明化、智能化。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关乎民生、连着民心。”该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把‘小切口’引向大纵深,坚决查处农村集体“三资”问题,以更高质量的监督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群众。”
作者:黄舒洁